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Pre文件
神圣家族
背景
恩格斯10天,马克思两个月,第四章尤其长,可能是为了避免普鲁士书包检察机关的审查
马克思的文字数量是恩格斯的20倍之多,恩格斯严谨简洁,就事论事,而马克思随意洒脱
对鲍威尔的批判
- 分立性是不实在的。物质不是由一个个原子组成,没有量子的概念。(没批判)
- 将物质的概念抽象到完全与物质分开,将精神完全与肉体分开,思辨唯心主义用“自我意识”代替现实个体的人,“精神创造众生,肉体则软弱无能”,和宗教类似,不能起到推进社会进步发展的作用,不具有实用性,而只能起到麻痹心灵的作用
- 论战的对象(鲍威尔的黑格尔哲学)“低于德国的理论发展水平”,即低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理论的水平。为了蹭热点而写作
-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超越费尔巴哈,初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
- 批判黑格尔学派
- 恩格斯批判鲍威尔晦涩难懂的行文风格,在理论中“万分怜悯群众”,在实践的写作上又难以让群众读懂。马克思是不是也有些这样呢?“把群众通俗化的表现方法提升为批判的批判所使用的批判的语言”,故意炫耀思维的方法
- 批判黑格尔分子否认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批判因果倒置和事实错误(水利蒸汽、城市与商业),批判“儿子生父亲”的奇怪思维方式
- 批判黑格尔的思想只能在理论上空谈,而不能在实际的社会发展中产生影响
- 批判埃德加尔提出的“工人没有创造概念”所以“工人什么也没有制造”(也许在工人没有组织起来的时候是真的);事实上“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
关于费尔巴哈
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德国哲学家t
1839年是费尔巴哈创作中新的唯物主义时期之开始:正是在这一年,他彻底与黑格尔哲学决裂而变成了一个唯物主义者。在《黑格尔哲学批判》中费尔巴哈第一次且永远的转移到了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真正胜利,在书中他坚决的宣布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其后的著作:《未来哲学原理》《宗教的本质》
师从黑格尔,但是反对唯心主义,批判基督教,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但是他的唯物主义是一种机械的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不承认自己是无神论者,但这只是口头的,他的所谓有神论实际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无神论,他称之为人道主义的神学,以人为上帝,是力图应用主观的感觉恢复所谓的神性。
对唯心主义的批判:
世界理论:自然中的物质运动是机械的,一切按照物理规律运行,意识是物质的客体,先有物质,然后有意识;
人的理论:人是先有感性(经验),然后有理性
认识论:列宁说,费尔巴哈“把人类实践的总和当作认识论的基础。”从历史的事件中推理总结得到结论
①认识对象:客观事物及其本质。他指出,哲学是关于存在物的知识,事物的本质是怎样的,就必须怎样来思想,来认识它们。
②认识的起点和基础:感觉(经验)。他非常强调感觉,感性认识的确实性,可靠性,但也不完全贬低理性认识的作用。
③坚持唯物主义可知论。费尔巴哈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并说:“人的感官不多不少,恰好在世界的全体中认识世界之用”并批判了不可知论和唯心论。费尔巴哈认为,必须以人作为思维和存在统一的主体和基础,才能正确解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思维能否反映存在和如何反映存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以及解决认识中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问题。
对基督教批判:
①揭露了基督教的本质,指出,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上帝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本质幻想出来的;人对上帝的崇拜,实际上是对人的本质的崇拜。
②揭露了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指出宗教产生的基础是人的依赖感和利己主义。
③揭露了宗教的反动社会作用,指出宗教是科学的死敌。
人本主义
“我”作为思想和物质的统一,精神和身体不能彼此分开,它们的源泉都是自然、物质。
消除了唯心主义哲学和二元论哲学在精神和身体上造成的割裂状态,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优先地位
“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写作背景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马克思生前未曾发表。原题为《关于费尔巴哈》,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
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
-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消极的,对人的实际行动没有帮助,没有给人能动性,反而让人失去了意义,在这一点上反而不如唯心主义的实践性(实用性)强。
-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无法从理论中得到,只能在实践中证明
- 环境和人的关系不是环境改变人,而是互相改变
- 费尔巴哈在批判了宗教以后并没有做出行动,而没有在实践中证明,没有在实践中通过变革抨击宗教的自我矛盾,而只有当宗教自我分裂自我毁灭之后才算是做完了“主要的事情”
- 费尔巴哈注重感性(经验)而不注重理性(抽象的思维);他不把感性看做实践的人的活动
- 人不是单独的个体,费尔巴哈没有把人和人联系起来看
- 同6
- 实践可以证明理论是否合理
- 费尔巴哈只关注了个人,而没有把人类社会联合在一起来看
- 同9
- 不能只是解释世界,还要改变世界,要以革命家的身份、发展的观点来看
演讲提纲:
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11条为线索,张景皓讲前五个,我讲后六个。
每条的演讲思路:
- 每条本身的文本分析
- 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理论的发展
- 与神圣家族的联系
六+七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所以,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八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九+十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罗素 西方哲学史
对比的方法,对比方法
法兰克福学派 爱丽榭弗洛姆 爱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