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写作背景作者背景作者父母漫画事业与妻子相遇本书写作先前创作对本书的影响父与母一个真实但是不光彩的开头在奥斯维辛:末日中的温情惨绝人寰的集中营集中营中的相见人性的辉光结尾:一个典型的故事结局父与子童年时的父亲:一个大屠杀幸存者父子之间的隔阂:让读者产生共情父亲为了和儿子和解所做的努力结尾:与先行本对比总结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让本书广为传播真实而又充满温情的Spiegelman一家让《鼠族》触动读者内心用温情来化解“The Problem of Evil”引用
摘要
Maus,中文译为《鼠族》,是首部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部获普利策奖的图画小说。本文将从叙事的角度出发,力求探讨除去漫画这种表现形式,是什么因素让这本讲述纳粹大屠杀的书如此特别,如此能够触动人心。
笔者认为,《鼠族》与传统的犹太大屠杀小说最大的差别在于加入了无比真实 Spiegelman 一家。全文的双线叙事在事实上达成了一种对比的手法:一方面在现代的故事线中展示 Spiegelman 一家在现实中作为活生生的人,过着平凡的生活;另一方面父亲讲述自己在纳粹集中营受到的非人对待。
但是即使有这种对比的存在、以大屠杀为主题,作者给全文定下的基调也不是阴暗的,而是在字里行间充满了温情;而笔者相信,正是这种温情,让《鼠族》在“The problem of evil”上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进而获得了“Commercial and critical success”。
写作背景
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是对作品有深入了解的前提。本部分将对《鼠族》的作者和他的家庭,以及本书的创作背景进行简要介绍,这些背景对理解《鼠族》的创作和对Spiegelman一家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背景
本书《Maus》的作者是Art Spiegelman,著名卡通画家、编辑。
作者父母
他的父母是波兰犹太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在1948年生下Art,并于1951年移居美国。父母劝他从事牙医,但是他选择了追寻漫画事业;在1968年他因为服用大量LSD产生神经衰弱,在伯明翰精神病院内住院一个月,而在他出院后不久他的妈妈选择了自杀。
漫画事业
在Harpur College读书的同时开始为Topps公司的Trading cards做创意咨询,这也是他接下来20年内的主要生活来源。1971年他搬到旧金山进行地下漫画的创作,参与underground comix movement,并于1975年搬回纽约。
与妻子相遇
Françoise Mouly与作者因为朋友介绍第一次相遇并没有产生火花;但是作为Spiegelman的杂志的忠实读者,在阅读“Prisoner on the Hell Planet”(即书中插入的漫画)之后Mouly与Spiegelman打了一个8个小时的电话,为他们之后的感情奠定了基础。
本书写作
为了创作一本关于他父亲在纳粹大屠杀中经历的书,他在1978年开始采访他的父亲,在1979年造访奥斯维辛,随后在他和他的妻子创办的漫画杂志Raw中每版发行一章。Art的父亲在1982年去世,没有机会看到本书的最终完成。
先前创作对本书的影响
本书的写作和Art Spiegelman先前的创作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正是由于作者先前的创作,才有了《鼠族》的想法和成型。
1972年,Art 受他的同行漫画家 Justin Green 邀请参与 Funny Aminals 的创作。Funny Aminals 作为一本漫画书,其中的人物都是被人格化的动物。他偶然受到 Micky Mouse 的启发,想到用猫和鼠的对立关系来表达黑人所处的困境;但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认为这样可能会变成种族主义的闹剧。最终,他想到了自己的家庭背景,猫和鼠恰好可以被用来代表纳粹和犹太人,由此有了Maus的雏型。
父与母
一个真实但是不光彩的开头
在讲作者的父母是如何的相遇之前,父亲讲到了自己之前的一个谈了3-4年女友,但是父亲不愿意与她订婚;而在还没有和她分手之前就开始和Anja谈起了恋爱,甚至还检查Anja的药。就连他自己也说,这件事情“Isn’t so proper, so respectful”,不愿意作者把这段故事加到书里。至于父亲为什么要跟作者讲起这件事,应该是出于忏悔——就算是从父亲自己的讲述中,我们也可以知道父亲事实上是出于Anja家庭的财富与Anja订婚。也许是出于这样不光彩的动机,但是并没有影响他们日后的感情。
作者在虽然当时满口答应不会记录到漫画书里,但是最终还是加到了书里——而且把自己答应不加进书里的承诺也加进了书里。至于原因,作者在书中也记录了下来——“It makes everything more REAL - more human”。正是这种对家庭中种种的如实记录,对父母关系、父子关系、乃至自我的勇敢剖析,让真实的Spiegelman一家呈现在我们面前。正是这样的真实把他们的距离和我们无限地拉近,让我们也对纳粹大屠杀感同身受。而当活生生的、像我们一样的人在纳粹的集中营中经历非人的对待时,会让读者心中产生强烈的共情,而不仅仅是怜悯的同情。
在奥斯维辛:末日中的温情
夫妻二人在躲藏的过程中最后还是没能逃过进入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命运;在这一章也很好地展现了Spiegelman家庭的温情在大屠杀叙事中的关键作用。
惨绝人寰的集中营
在集中营中,犹太人受到了惨绝人寰的对待:没有食物,被迫劳作;当在集中营这样的状态下呆久了身体不可避免的的衰弱,而弱者会被带走去焚化炉消灭。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一点食物都是极为宝贵的,而食物成为了集中营中最宝贵的东西。
集中营中的相见
让读者意想不到的是,在集中营中也有温情,并不完全像父亲在小说开头那样所描述的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没有人是你的朋友。比如说Manice,没有要任何回报就冒着生命危险帮夫妻两人传递信息和食物;父亲即使是在集中营中最艰难的时刻也会想着母亲,怎么给母亲多一些食物,怎么让母亲少受一些苦。
人性的辉光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贪婪、背叛、偷窃是一定有的(比如说父亲攒下的一盒物资被人偷走);但是作者并没有着力刻画这些丑恶,甚至纳粹的恶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做模糊化处理放到画面之外。
相反,作者着力体现出一种末日里的温暖,一种人性的辉光:即使在惨绝人寰的集中营里,也有人性的美好。作者反复写到父亲对Manice的钦佩和感激,夫妻二人间的“I think about you always”在文中反复出现,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作者没有着力刻画纳粹的凶狠,而是时刻凸显人性的温情,给人以不同于传统大屠杀小说的阅读体验。
结尾:一个典型的故事结局
《鼠族》随着父母二人在战后的重新相见戛然而止。如果看这部作品的集中营故事线,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Survivor‘s tale”,更是一个“Love story”。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一方面知道夫妻二人都是战后的幸存者,但是另一方面也为 Vladek 和 Anja 两人的安危担心,希望能够看到二人团聚。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条故事线是一条比较典型的故事——一对夫妻共同度过灾难然后重聚。《鼠族》的成功之处,正是把犹太大屠杀这种严肃的题材放在一个大家喜闻乐见的温情故事线之中:一方面用这样的故事和漫画的形式吸引读者阅读,另一方面在书中客观地讲述大屠杀的惨无人道。
父与子
本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是作者和他的父亲,两者之间的互动往往是儿子在采访父亲。但是在儿子采访、父亲讲述的互动之外,《鼠族》中还有了父子关系的许多其他方面,在本作两本书的进程中父子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转变。
在西方叙事传统中,父子关系往往是推动剧情的核心推动力之一。在希腊神话中父亲为了防备儿子把儿子吃掉、儿子为了反抗父亲把父亲逐入地狱;在《伊利亚特》中一位英雄的能力和名号往往与他的父亲有关;在《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没有听从他父亲的建议去从事律师,而是前去航海探险。Art 本人的经历也和鲁滨逊类似——Art的父母劝他从事牙医,但是他选择接着从事漫画事业。这正是《伊利亚特》中阿基琉斯面临的抉择:是选择平凡稳定的一生,还是充满冒险的一生。
但是,Art 与他父亲的矛盾不仅仅有西方典型的父子因素——其中还夹杂着父亲是经历了大屠杀的犹太人,和他们两个个人性格的关系。Maus没有仅仅讲述父亲是如何在大屠杀中存活下来的,而是插入了Spiegelman一家在现实中不完美但是真实的生活,让书中的人物有血有肉,让Maus成为了一本极为不平凡的纳粹大屠杀小说。
童年时的父亲:一个大屠杀幸存者
本书一开始就是作者儿时的一个场景。作者因为轮滑鞋坏掉被朋友抛下,很伤心地来找父亲;在此时父亲没有去关心Art,而是给他讲起了在纳粹集中营里没有朋友。
作者回忆起自己的小时候,父亲常常炫耀自己的手工有多好,并同时说作者所做的一切都不对——这让作者对手工和修复东西完全失去了兴趣。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父亲这么炫耀自己的能力有多强,也是在想证明自己在大屠杀中存活下来是合理的。虽然就像心理医生说的那样,他不需要为自己的幸存感到愧疚,因为谁能在大屠杀中活下来,是随机的。
这段插入叙事一方面是引出纳粹大屠杀的主题,另一方面也是体现出了父亲作为纳粹大屠杀幸存者所受到的创伤——对儿子的友谊都要冷嘲热讽一番。而这种创伤不仅仅是在作者父亲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更是让作者的母亲自杀,让作者自己也受到了这种创伤的影响,没有在小的时候受到足够的父爱,以致二人后来的隔阂。
父子之间的隔阂:让读者产生共情
作者和父亲两人的关系一直有些隔阂——父亲想让作者去帮他修水管,但是作者不愿意去帮他,宁愿自己的心里感觉愧疚。作者此时的心理值得探究:作者明知不去回感觉很内疚,但是仍然选择不去帮助他年老的父亲。这也是许多现代家庭中的矛盾——父辈逐渐年老,希望能多有子女探望享天伦之乐,而子女却因为童年时期的创伤、与父母的隔阂而不愿意去相见。
“真实”是现代父与子这条故事线的主线——这种无比真实的生活、无比真实的家庭,让我们感到Spiegelman一家是真实存在的、活生生的人,并且让读者与他们在心理和情感上建立了很深的联系;而当和读者有紧密联系的人经历那样残酷的大屠杀时,会在给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父亲为了和儿子和解所做的努力
父亲是有缓和这种父子关系的意愿的——从他总找各种理由邀请Art去他家可以看出:修水管、假装生病......;每次Art去找他,他都会把在集中营的故事他都会娓娓道来,即使这对他自己是很困难、痛苦(traumatic)的一件事情。即使是儿子很不耐烦、不愿意跟他住在一块,他也完全理解。
“It's always a pleasure when you visit.” ——简单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无数的温情。这种父亲对儿子前来探望的开心,读者在生活中往往也有类似的观察和体会;在一本讲大屠杀的书中,加入家庭的温情,正是这本书的点睛之笔。
结尾:与先行本对比
在《鼠族》的先行本中,也是父亲在给儿子讲自己在奥斯维辛的故事;但是是父亲给童年时的Art讲睡前故事。在先行本的最后一幅图画中,是父亲给儿子盖好被子,说“It's time to go to sleep, Micky!”。但是作者的名字事实上是Art,Mickey的名字便是来源于在“写作背景”部分中提到的本书的灵感来源——Mickey Mouse,米老鼠。
在 Maus II 的结尾,父子二人的位置与先行本中完全对换:先行本中是父亲在床边,儿子在睡觉;在《鼠族2》结尾处是儿子在床边,父亲在睡觉。这种位置的互换,体现了二人关系的转变:作者小时候是作者的父亲哄作者睡觉;但是父亲年老后,儿子正当壮年,轮到了儿子来照顾他的父亲。
父亲在《鼠族2》中说的最后一句话,同先行本中一样,也没有叫出作者的名字Art,而是错把他叫成了在大屠杀中失去生命的儿子Richeu。这也揭示了父子二人关系隔阂的深层原因——父亲始终没有忘记在大屠杀中失去生命的Richeu,而作者感觉自己作为次子没法与死去的哥哥相比较,因而没有受到足够的爱。
结尾又一次把无比真实的父子关系放在读者面前:父亲一直没能从失去了自己的大儿子的战争的创伤中中走出来。这样的真实,给出了一个令读者深思的结尾——大屠杀对当事人,即使是幸存者究竟造成了多么大的伤害。
总结
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让本书广为传播
排除掉《鼠族》中易于让更大受众接受的漫画元素,父与母在大屠杀中引人入胜的故事线也是让其广为传播,获得商业上的成功的原因之一。用父与母的爱情故事作为主线来讲大屠杀的故事,不像传统的大屠杀小说一样刻意要求读者去关注大屠杀的惨状,而是在听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的同时,了解到这段泯灭人性的历史。
真实而又充满温情的Spiegelman一家让《鼠族》触动读者内心
父与子这条现实故事线的加入,看上去对大屠杀的叙事没有什么帮助,但是通过展示无比真实的Spiegelman一家,让我们与大屠杀的幸存者产生情感上的联系,进而能感同身受的体会到大屠杀的惨烈。如果没有这条故事线,那段纳粹屠杀的历史仿佛离读者很遥远,似乎触不可及;正是这无比真实的父子关系,让读者与大屠杀的距离无限拉近,进而让读者对大屠杀进行反思。
用温情来化解“The Problem of Evil”
在JM Coetzee 的 “The Problem of Evil” 中,探讨了该如何对罪恶进行展示。这篇文章以小说的形式着重讨论了罪恶问题,其中Paul West的一本大屠杀小说对纳粹的罪恶行为进行了巨细无遗的展示,而主人公Elizabeth Costello认为这种展示本身就是一种罪恶。
在“The problem of Evil”的结尾写道,这样的邪恶问题似乎是无解的。但是《鼠族》找到了一种能被大部分读者和评论家接受的方式呈现罪恶——通过把故事的基调放在温情。《鼠族》中不乏对纳粹恶行的记录,但是在图像上的具体呈现往往采用了放在画框之外或者用气泡挡住等方法来进行模糊化处理;相反,对父母和父子之间的温情,作者用了反复的手法,“I think of you always”, “Always it’s a pleasure when you visit” 等场景反复出现,为全书定下了温情的基调。记录罪恶,但是把重点放在人间温情,这种处理方法为邪恶问题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可能性。
引用
[1] Michal Schuldiner. Writer's Block and the Metaleptic Event in Art Spiegelman's Graphic Novel Maus [J]. Studies in American Jewish Literature Vol. 21, Days of Wonder: Nights of Light (2002), pp. 108-115.
[2] Amie Zimmerma. Maus, Mask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Identity [M]. 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 2020.
[3] Swyssen. PROTO-MAUS. Houghton Library Blog. 2017-08-28 https://blogs.harvard.edu/houghton/proto-maus/
[4] Wikipedia. Maus, Art Spiegelman, In the Shadow of No Towers.
[5] James E. Young. The Holocaust as Vicarious Past: Art Spiegelman's "Maus" and the Afterimages of Histor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Critical Inquiry 24 (Spring 1998).